东台工匠以神奇的技艺向国庆中秋献礼

发布日期:2020-09-29

魅力独具的东台发绣不仅仅是东台的一个重要符号,近年来也成为了我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、传播中国文化的新的载体,一代又一代的东台工匠们不断传承、创新着这项神奇的技艺,使得蓬勃发展的发绣成为了东台一张极富魅力的特色名片。


国庆、中秋佳节将至,继长卷新作唐寅《溪山渔隐图》成功绣制、惊艳面世后,东台发绣工匠们正加紧赶工制作全本《金刚经》,力争国庆前杀青收官。发绣技师们巧手匠心,两部长卷力作以独有的艺术质感和魅力,增添了吉祥喜庆的节日氛围。

在天工发绣公司的生产车间内,10多名绣娘围坐11.25米长的塔夫绸“绢纸”旁,手中银针翻飞,聚精会神刺绣全本《金刚经》。这幅作品中5130个字均为工笔小楷,颇见功力。

据东台发绣协会会长丁崇政介绍,长卷全本《金刚经》是东台发绣的首金之作。20多年前此作第一次亮相第三十五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大赛,技惊四座,征服评委,以最高分捧回金奖,摘取东台发绣有史以来第一冠。另一幅刚完工的长卷新作唐寅《溪山渔隐图》,整幅作品11.6米长,全篇以墨色为主,非常适合发绣艺术的表现形式。整个勾画过程,天工发绣的技师们严格比照唐寅原作,一比一创作绣制。树干部分采用什么色泽的发质,亭台楼阁部分适合哪些材质,人物怎样体现古色古味古人风貌等等,都做了深入研究,形成完整方案。

在技法上,针对作品中古代仕女头饰较为繁复的表现难点,为了不失原作神韵,天工公司祭出“压箱底”的绝活——打籽绣针法。这种特殊的针法,跟平常的针法相比,要求更高,难度更大,现在掌握这种技法的技师屈指可数,大多为原工艺品总厂第一代进厂的老艺人,她们的技法传自上个世纪落脚东台的苏南老技师,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积淀,打籽绣的技法在她们手里炉火纯青、应用自如,为长卷增色不少。

丁崇政表示,发绣艺术的魅力贵在技法和题材创新,给人以美好新鲜的体验和向上向善的力量。今年,东台发绣又喜迎丰收之年,参加江苏省第11届艺博会,收获4金5银7铜,奖项名列全省同行第一。东台一代代发绣人的不懈努力,将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发扬光大。这一行业里涌现出了大批东台市工匠、劳动模范。这是东台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呈现的一大亮点。


打印 纠错 关闭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